2012年11月19日 星期一

臺北市體育運動協會籌備會公告


臺北市體育運動協會籌備會公告
1011112
101北市體運籌第1011112001
主旨:本會經臺北市政府社會局101925日北市社團字第10142730800號函准予設立,並成立籌備會,茲公開徵求會員。
公告事項:
一、本會宗旨:本會以辦理各項體育活動、體育學術研討與運動賽會之申辦為宗旨。
二、入會資格:
1.個人會員:凡設籍本市或於本市工作,贊同本會宗旨、年滿二十歲有行為能力、具有體育教學經驗資格者,填具入會申請書,經理事會通過,並繳納入會費後,為個人會員。
2.團體會員:凡經政府機關登記有案之本市公私立機構或團體,贊同本會宗旨,填具入會申請書,經理事會通過,並繳納入會費後,為團體會員,團體會員推派代表一人,以行使權利。
3.榮譽會員:凡具有豐富體育交流經驗、學有專精、贊同本會宗旨;或由本會理事長及2名理事推薦經理事會通過者,為榮譽會員。
三、籌備期間申請入會之截止日期:即日起至1011231日止。
四、籌備會地址、電話及聯絡人:臺北市中山區建國北路29913樓之2,電話:0937898129,陳雨霖老師。
五、入會申請書有關資料請向前項地址索取。
籌備會主任委員  吳遠山

2012年8月9日 星期四

要活就要動!不誤觸運動傷害地雷

      「要活就要動!」這句話充分說明了運動之於健康的重要性。實際上,運動固然有其說不完的好處,但並非所有的運動都能達到促進健康的目的,只有真正適合自己的運動才能確保其正面的效果。
潘筱萍醫師表示,慢跑屬於全身性運動,可以訓練健身且鍛鍊心肺功能。
        運動依其效用可分為全身性運動和局部運動。全身性運動主要目的在於健身,透過心肺功能的鍛鍊,以增加個人的體力與耐力;慢跑、爬山、游泳、騎腳踏車等,都屬於全身性運動。至於局部運動,則主要希望能夠增加局部的力量與彈性,以及促進局部神經血管的功能;各種伸展運動和肌力訓練即屬此類。
        在了解了運動大致上的區分後,接下來必須依照個人需求與自身狀況來做進一步的評估。舉例來說,游泳由於水的浮力與阻力,雖不致會對承重關節造成壓力,但對於頸部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來說,仍應避免過度仰頭;而跑步與爬樓梯對於加強心肺功能有很大的幫助,但卻容易對膝蓋造成傷害;長途步行在訓練體力的同時,也會對膝蓋不利,亦不適合足底筋膜炎的患者;騎腳踏車雖有促進心肺功能的效果,但若是膝關節病變的患者,仍應小心調整座椅(須夠高)及阻力(須夠小)為宜。此外,一般公認較為和緩的高爾夫球運動,若運動不當,也容易傷及頸部與膝蓋。
        因此,在選擇全身性運動時,必須特別注意可能對某些局部帶來的傷害;若是年長者,或有心臟病、高血壓等病史者,最好先由醫師評估其健康狀態與體能水準,以找出合適的運動項目。至於局部運動的選擇,針對任何部位曾有或現有的拉傷、扭傷、肌肉僵硬等問題,都應經由醫師檢查後建議個人運動處方,如此才能避免引發傷痛,達到復健訓練的效果。
  選對了運動後,還務必要做好保護措施及事前暖身,並採循序漸進的方式規律地從事運動,如此一來,運動絕對可以發揮為健康加分的功效了。
【文/潘筱萍(書田診所復健科主治醫師) 】

2012年8月6日 星期一

按摩降低肌肉發炎

        運動後難免疲累,甚至痠痛,研究顯示,適度按摩能減少部分細胞激素的產生,降低肌肉發炎,促進組織修復,且對身心健康都有助益。 美國國家輔助和替代療法研究中心主任布理格斯指出,一定強度與時間的運動後,會出現發炎反應,劇烈運動特別容易造成人體在第二天出現明顯痠痛,按摩作用於肌肉纖維,改善肌肉循環,進而改善痠痛。 美國邁阿密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費爾德指出,按摩可以扮演輔助治療的角色,不只是一種「休閒活動」,該學院發表過100篇以上有關按摩對身、心健康促進作用的研究。 馬里蘭大學醫學院整合醫學講師歐文斯指出,按摩及相關療法在美國日益受重視,可說是最受歡的替代療法之一;無論運動、勞力活動後痠痛後或臥床的病人都可考慮接受適度按摩。
       不少民眾透過按摩解除痠痛,醫師提醒,如果只是單純肌肉痠痛,可接受適度按摩,但必須要求施作者避開頸部重要的動脈血管,不宜隨意轉動脖子,尤其當血管有程度不等的硬化現象時,過度用力直接按壓動脈血管部位,也可能引發血管剝離,進而增加中風危險。
 作者: 【記者萬博超/綜合外電報導】台灣新生報 – 2012年8月6日

2012年7月12日 星期四

到底要不要喝茶啊?口水這麼多


正面說法:
每天喝逾4杯茶 2型糖尿病風險降2成
        歐洲研究發現,民眾喝茶的習慣有助降低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,但每天得喝4杯以上才有效。
        英國「每日郵報」(Daily Mail)報導,歐洲8個國家的研究發現,每天喝4杯茶的人罹患第2型糖尿病風險,比不喝茶的民眾低20%。
        英國民眾平均每天喝4杯茶,西班牙人則幾乎不喝茶。研究顯示,在每天大量喝茶的民眾身上,功效最為明顯。每天只喝1到3杯茶無法降低罹患糖尿病風險。
主持這項研究的赫德爾(Christian Herder)表示:「喝茶能夠改變葡萄糖消化及吸收情況,並保護β細胞不受自由基破壞,進而降低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。這些功效可能是拜茶多酚所賜。」赫德爾任職於德國杜塞道夫(Duesseldorf)海因里希海涅大學(Heinrich Heine University)萊布尼茲糖尿病研究中心(Leibniz Center for Diabetes Research)。2012年6月6日 台灣新生報

反面說辭:
英研究:男性喝茶多 易罹攝護腺癌
        英國蘇格蘭格拉斯哥大學一項新研究指出,男性若有大量喝茶習慣,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可能更高,但兩者關係與作用機轉尚不清楚。不過,國內醫師表示,罹患攝護腺癌的原因有很多,不會因吃某種特定食物就罹癌,研究參考就好。
        這項研究稱為「中跨合作研究」(Midspan Collaborative Study),始於一九七○年,調查對象為六千零一十六名男性,年齡在廿一歲至七十五歲之間,他們先被要求填寫問卷回答有關喝茶、喝咖啡或抽菸的量以及整體健康狀況,然後接受篩檢。
        在長達卅七年的追蹤期間,每天喝逾七杯茶的人,有六.四%罹患攝護腺癌;相較之下,每天頂多喝三杯茶的人,有四.六%罹癌。整體而言,每天喝逾七杯茶的人,與適量喝茶或不喝茶的人相比,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高出五○%。
        主持研究的夏菲克(Kashif Shafique)博士表示:「我們(的研究)並不能確定茶本身是否為危險因子,或者是受測者因為活到年事更長才較易罹癌。」「攝護腺癌慈善基金會」研究主任荷梅斯(Kate Holmes)博士也指出,這項研究並未考量受測者的家族病史,或者其他飲食習慣。
        國內醫師也對此研究結果持保留態度。台大醫院泌尿部主治醫師陳忠信表示,罹患攝護腺癌有許多因素,但沒有研究證實茶會使罹患攝護腺癌的機率變高,研究僅供參考。
        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洪峻澤表示,黑人攝護腺癌發病率最高,白種人其次,黃種人攝護腺癌發病率最低。近年來「吃什麼罹什麼癌」相關研究報告太多,多只能提供參考,「茶還是可以照樣喝啦!」2012-06-20 中國時報

2012年7月4日 星期三

多喝咖啡 降低罹皮膚癌機率

        美國一項新研究顯示,喝咖啡可能降低罹患基底細胞癌的機率,基底細胞癌是皮膚癌中最常見的一種。不過,研究人員說,民眾不該僅根據這項研究結果就改變喝咖啡的習慣。 麻州布里翰婦女醫院(Brigham and Women'sHospital)、波士頓哈佛醫學院(Harvard MedicalSchool)和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(Harvard Schoolof Public Health)副教授韓嘉理(Jiali Han,譯音)說:「我們的資料顯示,你喝下咖啡的咖啡因含量愈高,罹患基底細胞癌(basal cell carcinoma)的風險就愈低。」
      「生活科學」網站(Live Science)報導,這項發現使咖啡似乎具有的好處多了一項。咖啡似乎與婦女憂鬱症風險較低有關,也可能有對抗認知能力下降的作用,甚至有助於避免罹患阿茲海默症(Alzheimer'sdisease)、巴金森氏症(Parkinson's disease)和第二型糖尿病(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)。 韓嘉理在聲明中說:「我們研究的結果,將基底細胞癌列入多喝咖啡風險會降低的病症中。這包括第二型糖尿病、巴金森氏症等對健康狀況產生嚴重負面影響的病症。」 基底細胞癌是在美國診斷出的皮膚癌中,最常見的一種。病情發展緩慢,卻能致死。 韓嘉理研究團隊的資料取自「護理師健康研究」(Nurses' Health Study)和「健康專業人員追蹤研究」(Health Professionals Follow-up Study),前者是為了協助調查影響婦女健康因子的大型長期研究,後者則是對男性的類似研究。 韓嘉理說:「研究結果的確顯示,多喝咖啡降低罹患基底細胞癌的風險,是由於咖啡中的咖啡因。這與已發表的老鼠資料一致,這些鼠類研究顯示,咖啡因能阻斷皮膚腫瘤形成。然而,在能下定論之前,還需要對不同人口群體及額外的致病機轉進行更多研究。」 研究人員在聲明中說,兩項研究中的11萬2897名參與者,在20多年追蹤調查中,有2萬2786名罹患基底細胞癌。罹患基底細胞癌的風險較低,與喝咖啡時攝取的咖啡因有關,也跟從喝茶、喝可樂、吃巧克力所攝取的咖啡因有關。喝去咖啡因咖啡,不會產生同樣效果。 研究人員無法證明,攝取咖啡因與罹患另外兩種皮膚癌(鱗狀上皮細胞癌和黑色素瘤)的風險有關連。黑色素瘤是最致命的皮膚癌。 這項研究刊登在美國癌症研究學會(AmericanAssociation for Cancer Research)出版的「癌症研究」期刊(Cancer Research)。
(譯者:中央社郭中翰)中央社 – 2012年7月3日 下午7:52

2012年6月19日 星期二

飲食營養-兩餐併一餐 減肥不成反增胖

        現代人工作忙碌,很多人早午餐一次解決甚至一天只吃一餐。營養師指出,一天只吃一、兩餐,導致進食時間間隔過久,血糖過低,身體為了儲存熱量會累積更多油脂,反而容易變胖,建議一天當中仍要分三餐均衡飲食。
  「早、午餐一起吃或一天只吃一餐很容易胖!」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蘇秀悅表示,身體為了在一、兩餐內攝取一天所需熱量,因此會吸收較多油脂,就如同很多想要減肥的人,常忌口不吃飯,卻反而瘦不下來。  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營養課課長蔡淑玲表示,很多人早午餐一次解決,但因為早上未進食導致血糖降低,身體為囤積熱量,開始累積油脂,反而更容易胖,且因為與肚子餓,更會想吃高熱量食物,反而因此攝取過多熱量,「很少人肚子餓了還會想吃蔬菜。」
  蔡淑玲表示,如果長時間未進食,胃中沒有食物刺激膽汁分泌,會讓膽汁變濃稠,產生膽結石的機率因此變高;建議如果工作忙,可以隨身攜帶三明治等食物充飢,千萬不要長時間不進食,還是要保持規律且均衡的三餐才健康。( 中時電子報/張睿纖/台北報導-2012年06月19日)

英研究:胖子威脅地球永續

        英國一項研究今天告誡,如果人類體重增加的速率像美國人一樣,則地球對食物需求的增加,相當於增加將近10億人。 研究團隊說,富有國家國民的腰圍日廣,對地球有限的資源造成嚴重威脅。他們辯稱,第三世界人口爆炸,常常被錯指為有限資源的主要威脅,實則不然。 這批在倫敦衛生暨熱帶醫學院(London School ofHygiene and Tropical Medicine)的研究人員說:「如果所有國家的身體質量指數(BMI)都跟美國一樣,人類的生物量(biomass)會增加5800萬公噸,相當於平均體重的人口增加9億3500萬。」 體重較重的人需要較多能量,這些能量自食物攝取。
        研究團隊說,2005年時全世界15歲以上人口約為46億,體重共2億8700萬公噸,平均每個人重62公斤。 研究報告作者之一羅伯茲(Ian Roberts)告訴法新社,人們談到地球和資源時,想到的是人口,很快就會歸咎貧窮國家貧民生太多小孩。 他說,但是光算人口數目,而不管體重是錯的。 羅伯茲說:「當你開始計算體重,我們實際上就必須也怪罪富裕國家的肥胖人口了。這不只跟非洲的家庭計畫有關而已。」 研究團隊說,北美人口只占世界的6%,但卻占肥胖人口的34%。相形之下,亞洲人口占了世界的61%,卻只占肥胖人口的13%。(法新社巴黎18日電,譯者:中央社郭中翰)